案例分享

自家寵物被害,主人可請求精神賠償嗎?

隨著寵物在人們心中地位日漸重要,已從過往被當成財產看待,轉變為相依為命的家人。司法實務上有部分判決支持寵物具有異於一般動產的特殊地位,在寵物遭他人不法侵害致死時,承認主人得請求喪葬費以及精神慰撫金,但針對此爭議,憲法法庭日前卻做成不受理裁定,使得問題仍未有穩定的司法見解。

承辦律師: 洪士傑律師

一、否定見解—台北地院107小上98

該判決指出參酌文義解釋以及修法理由,依民法第18條的規定,僅在民法第195條明文規定的「身體、健康、名譽、自由、信用、隱私、貞操或其他人格法益」或「父、母、子、女或配偶關係之身分法益」受到侵害時,才得以請求精神慰撫金。因此,縱然主人與寵物在情感上有深厚的依存關係,但該案承審法官認為寵物在法律上只是屬於飼主的財產,並非前面提及的權利類型,主人自不能請求精神慰撫金。

 

二、肯定見解—高院106消上易8

該判決指出儘管我國民法以人為導向,不承認其他生物作為法律主體,但參考歐美各國法律規定,以及台灣目前將寵物作為家人的社會實況,寵物在法律上是介於人與物之間的「獨立生命體」,並非傳統所認定的動產。所以,當寵物遭他人不法侵害致死亡時,飼主除寵物本身價值以及喪葬費,更得依民法第195條的人格法益與身分法益受侵害,請求精神慰撫金。

 

三、詹森林大法官部分不同意見書

雖然多數大法官以不符合法律規定,拒絕受理聲請案,但提出不同意見書的詹森林大法官,除表達應受理聲請外,似乎也透露出他偏好肯定見解的立場。意見書中指出對於主人而言,寵物有他人無法感受的情感關係,且將寵物擬人化的現實情況,讓寵物反而較像是自然人,甚至許多年輕人尤其未婚者,關切所飼養的貓、狗、兔等寵物,常遠大於對自己父母的關心 。

 

四、結語

肯、否見解都各自言之成理,但民法本該隨時代演變而進步,尤其將寵物視為家人看待的現象日漸增加,本所律師多半也有飼養寵物,回家都要化身貓奴或產屎官侍奉主子,深刻理解寵物遭遇不幸意外帶來的痛苦,絕非賠償寵物市價就能填補,而應該盡可能地承認精神慰撫金,以填補飼主受到的心理傷害。

關閉

建議您使用以下瀏覽器觀看本網站,
以獲得最佳瀏覽效果。

要下載瀏覽器,請直接點擊以下: